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4-02-02 23:31:16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朗读者观后感1

在满屏皆是明星真人秀、歌舞秀的当下,今年的电视综艺开始涌现出一股清流,先是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的清风袭来,沁人心脾,紧接着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轮番登场,尽显文学风范。

《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融入经典篇章中,传递真实的情感。

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3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文学类综艺节目若只是正襟危坐地谈古论今,抑或一本正经地解析评说,只会收获曲高和寡的距离感,很难引发共鸣。

《朗读者》的成功在于将文字和人结合,以情感贯穿始终,使观众在重读经典中回味朗读者的非凡人生。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如果仅仅是心灵鸡汤,这句话确实谈不上多么非凡脱俗,但是经由一位96岁高龄的翻译家说出来后,就更容易引人感怀。

在国内外先后出版英文、法文翻译作品160余部的许渊冲并没有止步于以往的成就,已近百岁却依然笔耕不辍。

面对疾病的侵扰,依然坚持“白天时间不够,就向夜晚偷时间”。

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就连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却坚持了下来。

听障者杨乃斌的母亲心甘情愿作为儿子的耳朵陪伴其16年,终将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儿子朗读起冰心的《不为什么》时,便更具情感的温度。

当杨乃斌用流畅的语言当场朗诵“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相信泪湿于心的并非杨乃斌的妈妈一人。

当老舍笔下的《宗月大师》再次由濮存昕读出来后,人们体味到的不仅是由老戏骨抑扬顿挫的朗读展现出的老北京的生活画卷,更多的是作家与朗读者相似的人生经历。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如何将人们的视线重新拉回书本中,是不少公共文化机构都在尝试推动的事。

早在央视《朗读者》播出之前,一些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就先后闪现出不少“朗读者”的身影。

如浙江温州图书馆“阅秀汇”的朗诵社、南京金陵图书馆“朗读者”项目、哈尔滨果戈里书店的“朗读者计划”,都曾引起广泛的关注。

只不过央视《朗读者》的轰动,除了自身的独特创意外,最重要的是依托央视的平台,借助了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笔者以为,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从业者,《朗读者》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启迪。

在“互联网+”的时代,阅读推广需要我们进一步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不仅从内容上调制出读者喜欢的佳肴,而且要依托各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其具有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朗读者观后感2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董卿: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往往第一次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相遇、,所以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朱自清的《春》,麦克斯埃尔曼的《我们最需要的》,罗伯特彭斯的《往昔的时光》萧乾先生的《梦之谷》。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第一次,难忘而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末来。第一位嘉宾王学圻,朗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大家首先会想到这位资深老戏骨塑造的军人、硬汉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时候还当过电影导演,拍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名叫《太阳鸟》。

时隔近20年,王学圻在《朗读者》与大家分享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现场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第二位嘉宾柯洁,朗读《哈利波特与死之圣器》,献给来自末来的对手,年仅19岁的柯洁从小学习围棋,现在是职业棋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月,谷歌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尔法围棋。第三位嘉宾徐镜清,朗读了巴金的《灯》,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对于许镜清先生来说,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过于举办音乐会,这也是他辗转了30年的心愿。

此次,许镜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讲述举办音乐会的"九九八十一难"。第四位嘉宾刘震云,朗读了自己的《一句顶一万句》,喜欢他的"喜欢跟两分钟之内能搞定事的人打交道",20xx年,刘震云的两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电影版上映,掀起热潮。《一句顶一万句》由他的女儿刘雨霖执导,这是父女两人的第一次合作。第五位嘉宾京剧名角王佩瑜,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佩瑜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初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第六位嘉宾杨利伟,朗读自己的《天地九重》"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表达对于战友、同事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背后的每一个人的敬意。

开心到今天能及时写完观后感及自己想记录的东西,也越发喜欢这档节目,也越发喜欢文字。

朗读者观后感3

《朗读者》第一期,本以为会是以一种作秀的姿态来推崇阅读,即便美好的初衷,也不免喧嚣。看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吸引,果然如网上预热的一般大热。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说,话剧出身的舞台风,以前也曾多次在电视中看到他的朗诵,沉稳的男中音,儒雅的风格,很喜欢。这次他道出鲜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对艺术追求的艰苦与执著。

听着无国界医生蒋励念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不禁眼睛湿润了。生命的使者,非常钦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爱无疆。六的寒假作业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他对这个题目一片茫然。我问:"你知道鲍勃迪伦吗?""知道啊,那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那你先查查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先读读那首诗一样的歌词。"而后,六和我讨论写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题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冲突总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而后,在我表示不来管他的生气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没让我看一眼。今天我在电脑桌面发现他的原稿,还是写了我否定过的,也没好好排版,文章主题其实不错,因为太难,我怕他把握不了,没想到还比我想象中写得好一点。也许是我错了。

柳传至谈到他失之东隅收入桑榆的传奇,这位叱咤风云的父亲,朗读起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温润感人。

世界小姐张梓琳优雅、美丽,又添母性的光辉,听着她念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心里软软的。很简单,其实也 ……此处隐藏4644个字……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他参与筹办了清华大学第一个焊接专业…他是潘际銮。

他曾是南昌大学首任校长,至今仍是西南联大校友会会长。潘际銮这个名字也许我们并不熟悉,但他的贡献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他的爱情比他的事业更让人动容。

有人说,越活到现在,越羡慕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的人很稳,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了几十年;研究一个专业,就用了一生的时间;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这就是潘际銮老人和他妻子李世豫的真实写照。也许你们不太了解潘际銮,简单的说,他是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其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而他每日骑着自行车,载着老伴穿梭于清华校园里,比之热恋中的情侣也不遑多让。

他要专注与科学研究,错过了孩子出生的时刻,李世豫不怪他;他事业心太重,李世豫不怪他;他不会说情话,张口焊接,闭嘴科研,李世豫也不怪他。六十年,潘际銮老先生的科研成果造福无数中国人,唯独冷落了李世豫,但李世豫还是不怪他。李世豫从他的一无所有到中国焊接专业泰斗,风雨六十年,也没怪过他。

李世豫要的是什么呢?你做自己开心的事,我帮你打理家务,不让琐事扰了你,我就很高兴;你专注于科学是为人类造福,我不会阻止,你上班的时候记得小心些,平安回来我就很高兴;你没时间陪我,休息时也要四处奔波,没关系,自行车后座的位置留给我,我就很高兴。一生很短,我要你在身边,一生很长,我陪你在你身边。李世豫最理想的爱情,也是潘际銮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如斯美好,胜过锦衣玉食殿宇宏。

潘际銮,男,焊接工程专家,1927年1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出任南昌大学校长。现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副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

《朗读者》第九期预告潘际銮,用一生奉献给一个专业,李世豫,用一生倾注于一个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潘际銮讲述学术泰斗的“家”的故事。

朗读者观后感10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现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xx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非常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后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电视节目的关键,常在人的魅力。第一期播出后,《朗读者》的豆瓣评分达到了9.4。节目抓人的秘诀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论文字,而是借着朗读,把朗读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带到人前,引发共鸣和一点思考。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节目还体现出了层次感和丰富的细节,因此简单的节目模式看着并不单调。朗读者的出场顺序是有讲究的,前后的故事与文本有联结与呼应。“遇见”的既有大爱,无国界医疗互助之爱、文化艺术永恒追求之爱,也有小爱,亲情与爱情。节目以李云迪的钢琴曲开场,以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气氛圆融、统一。涉及到需要专家解读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时出来点评一二,没有给节目添染太多学究气。

总之,这是一档有着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电视节目。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重新来关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电视节目在把自己从曲高和寡处拉下来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捧和热情,节目播毕后并不能多少化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文类节目的最大局限性。以各种维度而言,《朗读者》等高分节目的热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预兆着文化春天的彻底到来。

朗读者观后感11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xx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朗读者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