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对于胡塞尼的最初印象,是几年前逛新华书店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本书名奇特、封面精美的《灿烂千阳》,从书封上的介绍了解到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个自小成长在阿富汗的阿裔美国人,这不由让人先入为主地产生一种猎奇心理,想一窥他作品中那片神秘土地的真实面孔。在这一点上,胡塞尼从不会令人失望,不管是在《灿烂千阳》,还是《追风筝的人》中,故事都以战乱、不稳定政权,以及旧社会不平等的家族制度为大背景,却又在不稳定与不平等中寻觅着纯净与光芒。
这一次不仅阅读了整本《追风筝的人》,更索性一口气把电影版《追风筝的人》也看完,由于书与电影载体不同,感受也大不相同:原著情感细腻,读来让人时刻隐隐作痛,电影版高潮迭起,结局让人泪流不止。一般来讲,改编电影的艺术效果较难超越原著,《追风筝的人》也是同样,电影虽然展现了主要情节,而主人公阿米尔背后隐藏的复杂人性、内心矛盾并未铺开展现。原著之于电影的胜利,更可能是文字较之电影对于内心情感线索更精准的把握,娓娓道来,细细品味,这也正是胡塞尼小说的特质。
第一人称的口吻加上内心矛盾的细节展现,这很难让我相信它不是一本作者的自传,以至于看作者生平的时候还反复确认是否有阿米尔的影子。胡赛尼笔下的阿米尔,一个爱写作的忧郁少年,他并不是那种拥有完美人格的主人公,作者也没给他一个全然正义的人设,他只是一个有私心的普通人。人性从不像有些作品人物中演绎的非黑即白,正因为有阳光,才会产生阴影,离光芒近的地方,越是“灯下黑”。哈桑就是这样一束光。
在社会等级壁垒没有被打破的体制下,人类的不平等被无限放大,在孩子身上会表现的更加敏感和难以触碰。可与生俱来的优越没有使阿米尔更幸福,人性的有趣之处也就在于此———拥有一切的阿米尔反而会嫉妒一无所有的哈桑。当然,阿米尔的嫉妒似乎与他拥有的一切物质条件无关,在我看来,令阿米尔最终走向不挺身而出甚至陷害哈桑的并不是他嫉妒哈桑更得父亲心,而是他在哈桑这个现实社会中样样不如自己却又灵魂高于自己的人面前,年纪尚轻的他无处安放内心深处的隐约黑暗。这种黑暗吞噬着他的灵魂,让他成为一个对哈桑充满爱与恨的矛盾体。读后感·哈桑越是明亮,阿米尔的黑暗就会映衬的越多。最终他们之间由物质不平等转化为灵魂不平等,阿米尔是难以接受这种不平等转变的,他一面想要逃离哈桑自带的人性光环,一面又寻求灵魂的救赎。最终阿米尔是否得到了灵魂的救赎我们不得而知,至少从他为索拉博追风筝的结尾,可以看出他学会了“哈桑式”付出———为你,千千万万遍。那么哈桑呢?
再来说哈桑。哈桑这个人物的设定可以说有一些传统作品中英雄主义的人设,他为了阿米尔无所畏惧,他完全忠诚于友情,即便是阿米尔对于他的栽赃他都选择默许与原谅。但坦白讲,这样的人设是不能让我理解与喜爱的,也许与阿米尔一样,无处安放的黑暗让我不知所措,甚至不愿意相信人类社会存在什么纯净的灵魂。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在旧制度下也许会有,但在新社会的民主政体中却已不再,平等的浪潮卷走了一种伴随旧政体的品质——无条件忠诚。所谓的无条件忠诚,纯洁的近乎信仰,没有利益驱使,没有私心,没有任何原因的相信、服从一个人。现代社会,我是没有见过这样的忠诚,平等政体释放了人类的自由意志,每个人真正意义上成了独立个体,不再有奴隶与仆人,也不再有哈桑式付出与无条件忠诚。
在美国这个民主的土壤最肥沃的地方,公民权利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的地方,《追风筝的人》如同一股文学界的清流,霸占畅销书榜首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也有国内一些评论认为,这本书存在对美国谄媚的嫌疑,不管这一点是否存在,从阿米尔和哈桑的人物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到胡赛尼对阿富汗人民的爱、对于旧政体下某些灵魂品质的赞颂,以及对于安放、救赎人性黑暗的探索。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在暑假的闲暇时间里,我读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着。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不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情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 ……此处隐藏6224个字……们一起蹒跚学步,一起在院子里玩游戏,一起追逐过路的游牧部队,一起看西部电影,一起在喀布尔新城那个弥漫难闻气味的市场闲逛,一起在那个山丘后面已被废弃的墓园的石榴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很多时候,记忆之所以美好,并非经历多么难忘,而是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享用过某段快乐。
然而,阿米尔是主人,他是仆人;阿米尔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就算他们其实是没办法公开承认的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命运却从一出生就被社会贴上了与他们的友谊不符的各种标签。即使阿米尔知道“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他从来不告发他,不提镜子、用胡桃射狗其实都是都是阿米尔的主意,每天帮他弄好早餐,收拾床铺,擦亮鞋子,熨好衣服,放好课本和铅笔。每当邻居家的孩子欺负他,哈桑总会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但他们的友谊却如同风筝一样脆弱,当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阿米尔说“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哈桑的反问使阿米尔觉得尴尬,就算有那么多的事实证明,阿米尔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疑着哈桑对他的忠诚。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把一段感情当做生命一样的去珍惜和维护,却让拥有的人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在我看来,友谊的本身不应该受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桎梏,而更应该是双方没有许下任何承诺却甘愿为对方守护一生的无言约定。
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总喜欢把我们有关友谊的未来许下永远的诺言,我们或许会说,多少多少年后,依然在一起,依然像今天这样酣畅淋漓的欢笑,依然不被世俗熏陶,而随着时间的无声流逝,我们毕业,分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又有多少友谊能承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待续当年的未完。在书中,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悲剧也随之发生。而不仅如此,阿米尔继续一错再错的设计了他父亲最厌恶的方式,用“盗窃”的罪名将哈桑驱逐出门,但哈桑还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承认了并非他所为的假象,一如既往的忠诚,忠诚到让人心疼。
或许在成长的年岁里,那些过往终究会被埋葬,或者说会用另一种方式结束,正如二十六年后的阿米尔,当辛拉汗从巴基斯坦打电话给已移民到美国的他,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那里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完成他对自己的救赎。就算还有机会安抚自己内心的罪恶,而有些失去的东西是再也回不来了的,比如哈桑,比如失去本可以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日子,比如那份本该纯净如水的友谊······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哈桑的心中,阿米尔是如同太阳般的信仰,或许有人觉得他不值,而或许在他的心里,和阿米尔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满足感已经足够他可以忽略掉所有的痛苦,那种力量的强大足以支撑着他的整个生命为一个人守护。
仿佛中,我听到一首带着灵魂的旋律,时而欢快,时而忧伤,让整个生命都为之动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周末,天气格外的好,午睡被万人长跑的广播声粉碎了,起床,倒完垃圾,回来看着还是一团乱的宿舍,无语,然后背起书包自习去。路上全是人,被太阳照着的感觉很惬意,找了一间没有空调的普通教室坐下,只有一个女生在最后一排玩电脑,不久又来了一对情侣。
翻开实验报告,心里默念CNMB一百遍之后开始写,不经意间回头往窗外望去,几棵光溜溜的小树立在小草坪里,人来人往。顿时冒出一个念头,以后成不了大事就去做一个作家或者漫画家吧。因为我突然对创作有了很大的兴趣,而漫画也是我多年来所热爱的。初中时曾经幻想去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制作公司做一名游戏开发者,要开发什么游戏我都想了很多。结果这被证明只能是一个即将远去的美好理想吧,游戏毕竟只能用来娱乐,太过投入就会迷失在现实与虚幻之中。但是,人多少都有天真的一面,有美好的想法才有可能实现,只不过现在的人越来越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罢了。
大概四周前,看完了《追风筝的人》,今天就当是兑现之前的诺言,写一篇读后感吧。 这本书,很早之前就知道,图书馆去了两次,在电脑上查显示可借,结果都没找到。之后一位同学说最近在看这本书,于是我也下了个电子书放在手机里看了。 整本书大部分都是在回忆吧,多少应该有点作者的真实经历在里面。先写主人公阿米尔童年年时在阿富汗与自己仆人兼朋友哈桑(虽然主人公不认为哈桑是朋友)的日子。发生了一些事之后,两之间产生隔阂,最终主人公说谎让自己爸爸赶走了哈桑和哈桑的爸爸,俄罗斯入侵阿富汗后,主人公和父亲移民美国,多少年之后,主人公发现哈桑是自己爸爸的私生子,最后主人公冒着危险去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儿子,完成了一次对过去人生的救赎。
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百度,我就不赘述了。这本书还有电影版的,想省时间的同学可以去下载。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沉重又震撼。我很佩服主人公的爸爸,一个硬汉,伟大的父亲,面对别人对于生命的羞辱敢于不顾生死站出来,有自己的尊严。而主人公则是一个柔弱,胆小,确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人。阿富汗每年冬季都要举行风筝大赛,最后的胜者会得到人们的赞赏,主人公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赞,希望得到第一名。结果那一年的比赛,他真的做到了,作为习惯,胜者要把被自己打败(就是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对方的线割断)的风筝追回来,这才算完成了最后的胜利。哈桑在追回风筝的途中遇到了当地的几个无赖,发生了不幸的事。结果主人公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却由于懦弱和恐惧没有上去制止。主人公和哈桑在那之后不再亲密无间,最终主人公出于一种我认为是嫉妒和恐惧的心理编造谎言赶走了哈桑。 背叛与救赎,对主人公的灵魂来说是一次升华。但正如主人公父亲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罪,那就是盗窃,而欺骗盗走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犯下的过错,即使弥补了,难免会留下疤痕。不过知错能改,也就善莫大焉了。
人的一生难免会说谎,也会被欺骗。活了这么多年,我也厌倦欺骗与被欺骗了。谎言,也许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多少都会伤害到别人,而奇怪的是人们似乎生来就会说谎。在友谊与爱情之中,最可怕的可能也就是谎言了,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互相猜忌。 这世界,总有谎言与真话。我以前也曾经说过许多假话,但现在,除非是我不想做的事,我不想再欺骗谁了。只可惜这个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只有小孩才是最真实的吧。
人越成长越孤独,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周围的谎言太多了吧。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人只会越活越无奈吧。
人真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呢,社会也因此复杂了。不管怎样,历史是真实的,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纵使谎言再多,倘若自己都骗自己了,那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路依旧很长,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和领悟,那么,把一切交给明天,做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堂堂正正的人吧。 那我也就这样,结束这篇所谓的读后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