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4-22 10:13:04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1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理由

《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探讨。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着重通过对“我”的情感体验,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围绕课文最后三段的议论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对于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尤其结尾一句话鲜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解读。最后是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再次让学生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基于还塑造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貌似当年的“我”与闰土的形象,而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现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为宏儿和水生今后的命运编故事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关于板书,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

三、实施情况及教学问题

整个课堂教学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后三段文字时,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在讨论无果时或是引导无方时,我的做法就是结合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直接讲授了,这样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这也是我在这一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很善待闰土,但对杨二嫂就比较苛刻,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与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即使是被社会挤压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他也应该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的学习中真正地把握住这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会把文中的“我”与作者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对于杨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说鲁迅作品难教,难懂,可能还是因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杨二嫂的身上就不仅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时,众多的资料都在显示是因为闰土深受封建等 ……此处隐藏9533个字……习二: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明确:略

四、小结

本课时我们了解了课文的论述重点,理清了全文思路,明白了中国艺术需与实之间的关系,弄懂了引文的含义和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融会贯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本文论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做怎样的概括?

二、再次通读课文思考练习第二题: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是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略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了中国艺术表现里虚与实在中国诗歌领域的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祖国的艺术财产,用学到文艺理论欣赏中国艺术作品。

五、作业

1、练习一

2、以某一艺术种类为例,谈谈中国艺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

说 板 书 设 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诗歌

戏剧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舞蹈

根据“美观、简洁、实用、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设计的这一板书,字数不多,但既简洁实用,突出了本课的论述重点,又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原则,给人美的享受。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正确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独特壮美,科学简便地形容了雾凇形成的缘故原由和颠末,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凭据新课标理念,联合我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学会本课9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合详细语境明白词语。明白氛围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知识。

2.本领目的:

通过寓目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归纳综合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颠末,造就和进步学生的视察分析本领,造就学生的阅读归纳综合本领。接洽课文内容进步学生的想象本领。

3.情绪目的:

通过语言笔墨感悟吉林雾凇的独特优美,引发学生喜好雾凇、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让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到达热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惊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川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异景的隽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称赞和喜好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了解与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