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21 21:18:09
【精选】说课稿四篇

【精选】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给同乡 马 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 马 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提倡“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因此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实际,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在鉴赏本文对比手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古今教育制度的变革;激励学生珍惜现有条件,勤奋好学。

本次说课,我将着重对第二课时的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二、说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一年多的古文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经历的生活,对其感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

3、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自由发言。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教学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古今教育制度的变化,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美文,它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颂。 因此,可以把诵读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啦,我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由古今的对比去看教育制度的变革,学生就更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3、复述法: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借以梳理行文脉络,为本课时的师生探讨打下基础。

总之: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

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资料准备,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四、说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教育制度或教育故事方面的材料;教师从网上下载古今教育制度沿革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一)、一个好的课题就如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往往能够让人“一见钟情”。因此在学生诵读课文一遍后教师说“本文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这是作者与太学生之间的对比。那么我们今天穿越时空隧道,把作者的处境再与我们现代学生比较一下。”本文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古今对比话改革》。这个课题是“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所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作准备,先抽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 :本文从“幼时借书(教材)——加冠时求教(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从师后求学(人生观)”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三)、围绕以上行文脉络展开讨论:

这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大胆的自由发言。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偏激、不求千篇一律。注意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

首先,师生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以求资源共享。其次,将不同内容的资料用投影、幻灯、卡片等方式分类展示(教育制度类、教育故事类、教育方法类、教育格言类等)。最后,师生认真加以比较、学生自主发言讨论 。

1、讨论从幼时借书(教材)的看古今教育制度的变化:文中(古)——借书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假借,手自笔录”。现实(今)——免费读书。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可运用〈〈义务教育法〉〉、〈〈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发展纲要〉〉等资料。农村学生是“两免一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谁都可以侃侃而谈。)

2、讨论从加冠时求教看师生关系、教育方式的变化:文中(古代)——教师是师道尊严,学生是“俯身倾耳”。“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今——师生是朋友,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合作”是今天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运用〈〈新课程理念〉〉,〈〈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资料)

3、讨论从从师后求学看古今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文中(古)——安贫乐道,勤奋求学,不慕富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学而优则仕”是古代众多学者奋斗目标。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但也出现了不少学生追星,厌学、沉迷于网吧等现。(可运用〈〈追星女杨丽娟事件〉〉,〈〈爸 钱 儿 ——一封家书〉〉、古今教育名言,等资料。这些 ……此处隐藏1761个字……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我的说课内容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学目标;4、说教学重难点;5、说教学方法;6、说教学过程。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而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因此学习《南北气温的差异》,让学生掌握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认识我国气候特征的基础,也有利于理解各区域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二、说学生

(“地理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活动。”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的局限性,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我对课本中的正文、图表、阅读材料、活动等素材整合,围绕“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并且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特点的把握,以及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三)小组互动、主动探究;(四)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等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等,均有较大差异。)

②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出,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并且知道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

然后,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读图分析分析,认识到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并且知道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自主学习掌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同时也解释了前面设置的悬念,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

②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总结出: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在高原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总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由此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

(四)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交流,认识气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其次,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及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让学生认识气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各温度带的划分。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及时用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如大屏幕所示,我采用条文式板书,这种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结束语: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采用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精选】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