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1-04 15:56:07
【必备】说课稿范文5篇

【必备】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子目。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原始社会星罗棋布、多姿多彩的石器文明,也能掌握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对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新生,通过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对石器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但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高中新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概念,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特征、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难点】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进行我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元谋人门齿化石》《元谋人在打制石器》,并引导设问:这两幅图都与元谋人有关,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确定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怎样的?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我会将这一子目分成三个部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首先,我会采用提问法引出旧石器时代的概念,接着出示两幅示意图,分别是《旧石器时代的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提出问题:旧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遗址分布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强调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确定的最早人类,早期人类分布于水源附近,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其次,新石器时代这一部分首先我会讲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接着出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知道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随之出示表格,让学生同桌交流后完成表格内容:新石器早期、晚期主要代表性的遗址、出现的地域、发展表现。最后,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我会出示氏族社会的史料,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分别有哪些特点?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在讨论结束后我会加以总结,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私有制的出现,进而致使阶级分化,氏族发展成部落,部落发展成国家,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点。

(二)从部落到国家

首先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三皇五帝的传说。接着提出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概况?学生阅读教材后能回答出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接着我会出示史料《礼记·礼运》并提出问题:禹和启继承方式有何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同桌交流后明确:启继承王位表明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我会出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让学生了解夏朝统治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商和西周

由于这一子目内容较多,我会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商和西周的建立、商和西周的政治、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首先我会出示有关商和西周时期概况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完成表格内容。接着我会出示《弼成五服图》和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史料片段,提出问题:商的政治形式是什么?有何政治特点?学生同桌交流后得出:商实行内外服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为了突出西周的政治制度,首先我会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周武王为了维护国家统治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再结合课文中分封示意图,从而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目的、内容、意义构建起对分封制的整个知识框架。之后我会讲述王位之争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西周怎样解决王位继承上的问题?进而讲述宗法制的内容并使学生认识宗法制“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最后商周的经济文化这一部分,我会展示甲骨文、青铜器、农业工具的图片,让学生当做历史讲解员介绍商和西周的经济和文化,最后我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主题设计一期黑板报。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怀素写字》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本课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这篇课文对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练字有着积极意义。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确立“注重阅读体验,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的空间,朗读的评价,力求达到教师、学 ……此处隐藏4970个字……>

环节四:对流层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对流层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又通过类比“水流实验”引发学生猜想空气的对流情况,通过演示“线烟”实验,直观得反应出空气的对流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探究对流的形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让学生归纳水流方向。此过程是建立在学生日常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生不难达到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演示“线香烟”的对流运动的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空气对流的原因很有帮助。

为了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小结:我通过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大气层有个系统的认识。

4、板书:纲要式板书,目的为了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到此我的教学过程就好了

5、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的现象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花了较多的笔墨。循序渐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日常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动画和视频短片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达到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目的。

我本节课堂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领域的重要应用。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当代中国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意识到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2.接下来指名读诗歌把感觉热血澎湃的诗句读给同学听,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老师边评价及时正音。(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环节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先指名读这一小节,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重点理解“叩问”的意思,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所有的中国人会叩问些什么?这

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环节四读中升华情境表演(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教师扮演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随机采访。这个活动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节课有效适度的拓展。

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必备】说课稿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