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时间:2024-01-29 10:13:30
《跳水》教案范文集锦7篇

《跳水》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跳水》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水》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 篇2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____,所以水手们____,导致猴子____。这一节交代了环 ……此处隐藏3237个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跳水》教案 篇7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跳水》教案范文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