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
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4、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
5、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同桌分角色说一说。
6、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7、让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把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出来吗?练习读。指名读。
8、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6分)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联系上文,理解思绪万千。
3、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4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 ……此处隐藏1037个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