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0 16:52:14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3、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讲完这节课,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当学生读完一篇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又拓展了“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深山”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才能创新。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节课,也更加明白了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3

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时,因为课文内容较为简单,我让学生作了全面了解之后,问:“我认为二徒弟画的骆驼最多,你们为什么认为小徒弟的画最好?”学生找出了文章的关键段落,也就是画师的话,都赞同画师的意见。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但从深山里可以走出无限多的骆驼,具有代表性。同学们到此也体会到了小徒弟的构思的独到之处,想别人没想到的,才可以有惊人之作,惊人之举。

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奇妙,我准备向同学们讲几个经典实例,再让他们自己讲一讲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独特之举。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富翁为了考验三个儿子是否聪明,于是把同样多的钱给了他的三个儿子,让他们不管买什么都必须填满一间屋子。最终,只有小儿子买了一根蜡烛,让光亮充满了整间房屋。小儿子是三个儿子中最聪明,最会动脑子的。

第二个例子是宋代皇帝赵佶考验画师出的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第一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前面一座寺庙。

第二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

第三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露出寺庙的一角。

第四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深山上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上一个和尚正在挑水。

我问:“你认为那幅画好?”

学生异口同声:“第四幅画的好。”

我追问:“为什么?”

学生说:“第一幅画,寺庙在外面,没有藏起来。第二幅画没有寺庙。”

学生:“第四幅画中有和尚,有和尚就有寺庙。”

“第三幅画也只画了寺庙一角呀,怎么不好了?”

学生:“第三幅画中的寺庙没藏起来,它还露出来一角。”

(没想到学生对“藏”字理解这么深,知道抓关键字来欣赏画。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已经懂得,想别人没想到的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原本打算讲“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典故,当我把这句诗写到黑板上时,改变了主意:“如果是你,你准备画什么?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

许多学生举手,纷纷发表看法。

学生: ……此处隐藏7297个字……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附小故事: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朝的徽宗皇帝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有一次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一幅画: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画要重审题,作文也一样。

画画要体现“万绿丛中一点红”,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的这一点“红”就是中心。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2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第六册第三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它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一开头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才揭开奥秘。基于这点的考虑,我也在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只做“提纲挈领”的指导,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围绕“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这一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略读课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经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会随机肆应。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课堂上,我也力求能做到“一课一得”,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三个词语理解(换词)的小环节:

1、连绵起伏——连绵不断;

2、禁不住——情不自禁;

3、用一个字夸夸小徒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也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3

教学本文,我主要从拓展的觉度进行的。

教学本文,指导预习时,我让学生自主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根据内容查找资料,从同学们的作业反馈意见可以看出,文中内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也因为本文本身就是一片略读课文。但从查找的资料看出,学生时查找了很多名画,却没有理解到文照所讲的作画时构思之妙。于是,我做了调整,抓住了拓展来理解课文。因为俗话说:“不懂是因为见的少,见得多了就懂了。”于是,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 “深山藏古寺”一画,让学生先谈自己的理解,怎么画这幅画,然后出示名家作品,再次对名家作品进行分析,带领孩子们在“藏”上下功夫。接着出示了“踏花归来马蹄香”,让同学们理解如何表现“香”,通过观察名画,学生还谈出了如何画“风”。

最后,我留给同学们的作业是如何表现在一张纸上划出更多的人。留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再次考察同学对课文中所讲的如何把握主题,如何去想得更妙,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另外,本文中还有一个还重要的作业,理解小伙伴的话,在理解课文时,我们回忆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同学们回忆还有哪些这样的故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4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12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张淑霞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找出三个徒弟如何画骆驼的语句,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师傅称赞小徒弟画得好?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都说小徒弟画得好,并且找到画得好的原因。“原来小徒弟只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画师解释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从而引出“这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创新。而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学生说出了许多事例。最后老师又出示了两个关于创新的事例——《创新事例》《踏花归去马蹄香》。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创新的含义。

这堂课教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为线索,通过多种思路让学生独立领悟课文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

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范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多媒体操作熟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教学中,范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找出画师的问题以及课文中描写三个徒弟做画的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如描写大徒弟和二徒弟做画的词语“密密麻麻、很小很小”等,让学生理解了在徒弟画了很多的骆驼,又如在看小徒弟的画的时候,抓住两只骆驼头,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连绵不断”,仿佛看到位了每一座山后都有很多的骆驼,从而体会到小徒弟的画与其他徒弟的不同之处。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个问题也是揭示本文中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范老师重点抓住“连绵起伏”、“若隐若现”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领会了课文的内容。

二、拓展延伸,理解寓意。

学完课文后,范老师请学生说说,你们生活中有没有做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说了很多,但只是停留在想出与人不同的方法,而没有围绕着有创新想法来谈。如果老师引导一个话题,让学生想办法,由于有了一定的范围,学生可能会说的好一点。这样文本的寓意就一目了然:做事和思考问题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这就是课文题目《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有创新。

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朗读还要加强。先自读,再指名读评价,然后齐读,这样学生体会会更深刻。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要得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感悟。如学习关键语句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文找答案,再谈体会,然后抓关键词来具体谈体会,最后通过朗读感悟。

3、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的分配。一堂课有重点和难点,在时间分配上要花最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才能学透彻,学生才能学会。

4、提高教学机智和倾听能力,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促成课堂的生成。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